在潔凈、寬敞甚至有音樂作伴的環境下購買農副產品,這就是農產品超市化給人們生活所帶來的改變――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農貿市場的轉型是大勢所趨。然而成功轉型絕非一蹴而就的易事。那么在目前的形勢下,傳統農貿市場走向現代化的零售業態,該選擇怎樣一條道路呢?
傳統市場仍有“江山”
一年前,南環橋市場發展有限公司進行的第一次“農改超”嘗試,從第一個月起就持續虧損。這次“試水”讓嘗試者感覺到了水溫的不適。盡管“試驗”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卻印證出一個很有價值的現象:在目前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方式下,傳統的農貿市場依然有其存在的需要。與超市相比,傳統農貿市場雖然在環境上遜色許多,但是它的優勢在于價格靈活低廉、果菜更為新鮮以及傳統消費習慣的支撐。對于一些規模較大、設施較好的農貿市場,只要是靠近社區新村,交通便利、有足夠的中低層次消費群體,不僅不愁生計,而且還能經營得很好。以滄浪區雙塔農貿市場為例,不僅吸引了緊鄰的鐘樓新村的居民,而且連附近其他新村居民也趕來買菜,市場去年盈利120萬元。
“農改超”直面規?;?
從國外經驗來看,農產品全面進入超市時代,美國用了60年,歐洲用了40多年,而超市業態在中國也僅僅出現了十多年,因此,農產品的超市化確實還需要一個過程。因為真正要讓“生鮮超市”取代傳統農貿市場,就必須解決價格成本問題,而規模化經營和規模化農業生產是決定農產品價格的最主要因素。記者從本市的百潤發等大賣場了解到,現在超市的生鮮業務最主要的功能是吸引人氣,而并非賺錢,高額的設備投入,昂貴的人力成本,還有農貿市場的競爭,這使得幾個點的毛利差只能支付其運營成本。但從長遠以及外省市經驗看,超市的生鮮價格一定比農貿市場低,專業人士認為,這取決于超市的規模經營及農業的規模化。我市“農改超”一旦全面鋪開,農業如何布局,無公害蔬菜如何進一步推廣,農業如何公司化操作,這些都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問題。那么,在目前現有的條件下,農產品的超市化是否還有別的途徑呢?
溫和的“農加超”模式
在首家生鮮超市進駐永林新村之前,南環橋市場發展有限公司曾有個大膽的設想:3年內在全市開設50家生鮮超市。但是第一家的試點并不成功,這也讓他們的原先計劃擱淺。由于經營成本的原因,純粹的“生鮮超市”在現實情況下很難賺錢,這就不禁讓人疑問:在現有的經濟基礎和消費理念下,一步到位的“農改超”是否可行?在總結經驗之后,南環橋市場發展有限公司及時轉換了思路―――以農副產品進駐連鎖超市可能更為實際。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沙國棟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與某超市商談合作,計劃雙方優勢互補,共同實現農產品的超市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