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今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介紹如下:
關于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
(一)近年來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情況
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2006—2009年實施了“雙百市場工程”,2009年開展了“農超對接”工作,2010年又啟動了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
1、“雙百市場工程”:由商務部會同財政部實施。2006—2009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15億元,對936家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企業和農貿市場的1565個項目建設進行了扶持。農產品市場和流通企業經營環境得到改善,服務功能明顯完善,示范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實現了“興一個市場,帶一批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農民”的多贏目標。
2、農超對接:由商務部會同農業部實施,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4億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在17個省(區、市)開展試點,支持了農產品冷鏈系統、配送中心、快速檢測系統及農產品品牌培育等205個建設項目。“農超對接”在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構建新型農產品流通方式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3、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是“雙百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工作的延續、深化、發展和創新,力爭在3-5年內初步建成高效、暢通、安全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
2010年,商務部會同財政部投入6.8億元支持河北等8個省份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工作,共支持了82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和182家農貿市場項目建設,支持了138個農超對接和81個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項目建設。2011年,商務部會同財政部投入6.4億元支持江蘇等8個省份開展了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近期商務系統應對“賣菜難”問題所做工作
4月中旬以來,部分地區少數蔬菜品種發生“賣難”問題后,商務部高度重視,連續發出3個緊急通知,指導各地采取多項措施維護蔬菜市場穩定,派出調研組分赴山東、上海等地現場了解情況,組織各地開展蔬菜“賣難”菜農救助行動,建立了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網上對接等緊急救助機制,開通了海南農產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指導發布中國壽光蔬菜指數,全力救助“賣難”菜農。
各地商務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迅速行動,維護蔬菜市場平穩運行。
一是加強信息引導。充分利用城鄉市場統計監測系統,對圓白菜等26種蔬菜實行日報監測,發布蔬菜購銷、供求、價格等信息400余條。同時通過商務預報網、新農村商網建立網上蔬菜銷售平臺。青島建立“蔬菜銷售專線”,引導13家集團消費單位直接采購“賣難”蔬菜100多噸,海南通過熱線電話,為菜農、流通企業搭建銷售服務平臺。
二是組織產銷對接。寧波、青島通過召開產銷對接會等方式,組織蔬菜基地與蔬菜批發市場、超市簽訂供應合同,建立產銷合作關系,日均對接蔬菜上市量分別為900多噸和500多噸,有效緩解了蔬菜賣難。
三是拓寬銷售渠道。湖南、寧波等地組織蔬菜批發市場,設立“賣難”蔬菜銷售專區,對進場交易的菜農實行免費交易,幫助菜農銷售“賣難”蔬菜。同時,積極組織機關單位、學校等社會力量直接采購“賣難”蔬菜。
四是組織收儲加工。廣西、海南組織利用冷庫收儲滯銷蔬菜,延長蔬菜保鮮期,海南重點流通企業在庫收儲瓜菜量約6200噸。河南商禾食品廠加大“賣難”萵筍收購量,日加工15噸。浙江余姚動員13家規模榨菜生產企業增加收購新鮮榨菜3500萬斤,緩解蔬菜上市壓力。
五是開展促銷活動。陜西西安人人樂超市開通“閻良愛心包菜直銷點”活動,日均銷售包菜7噸,華商報贈出愛心包菜7噸。廣西來賓開展“愛心胡蘿卜”促銷活動,銷售滯銷胡蘿卜5萬公斤。
在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共同努力下,近期部分地區發生的蔬菜“賣難”已得到明顯緩解,部分“賣難”蔬菜收購價略有回升。下一步,商務部將繼續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積極構建解決農產品“賣難”、“買難”問題的長效機制。同時,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加強市場監測、信息引導和產銷對接,維護蔬菜市場穩定,保障菜農利益。
關于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
(一)近年來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情況
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2006—2009年實施了“雙百市場工程”,2009年開展了“農超對接”工作,2010年又啟動了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
1、“雙百市場工程”:由商務部會同財政部實施。2006—2009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15億元,對936家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企業和農貿市場的1565個項目建設進行了扶持。農產品市場和流通企業經營環境得到改善,服務功能明顯完善,示范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實現了“興一個市場,帶一批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農民”的多贏目標。
2、農超對接:由商務部會同農業部實施,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4億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在17個省(區、市)開展試點,支持了農產品冷鏈系統、配送中心、快速檢測系統及農產品品牌培育等205個建設項目。“農超對接”在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構建新型農產品流通方式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3、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是“雙百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工作的延續、深化、發展和創新,力爭在3-5年內初步建成高效、暢通、安全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
2010年,商務部會同財政部投入6.8億元支持河北等8個省份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工作,共支持了82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和182家農貿市場項目建設,支持了138個農超對接和81個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項目建設。2011年,商務部會同財政部投入6.4億元支持江蘇等8個省份開展了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關于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
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簡稱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決貫徹執行國務院相關部署,成立專門機構,制定行動方案,確定工作重點,加強生產源頭治理,加大市場巡查力度,集中整治突出問題,果斷查處大案要案,加強宣傳教育,有序推進各項工作,形成了打擊侵權假冒、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態勢。
狠抓行政執法,專項整治效果明顯。據統計,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截至2011年5月13日,各級行政執法部門共立案114280起,辦結案件65868起,移送司法機關1119起,涉案金額37.33億元,搗毀窩點7359個。
加大對重點環節的整治力度。質檢部門以汽配、手機和6類大宗出口商品為重點,加強生產源頭治理,共出動執法人員40多萬人次,檢查生產企業21.4萬家。新聞出版(版權)部門檢查各類印刷復制企業7.9萬多家,檢查出版物批發銷售場所、物流企業25萬多次。工商部門發揮執法網絡健全、程序簡便、快捷高效的優勢,嚴厲查處侵犯涉外商標和馳名商標違法行為,重點督辦了29件涉及食品、藥品、農資等關系民生的案件。海關加強對出口到非洲、歐洲、美國、日本等重點地區貨物的風險分析和布控,提高出口貨物查驗比率,查獲侵權貨物8960批次。
加強對假冒侵權重點產品的查處。農業部門深入開展農資打假,查獲假劣種子、化肥、農藥1600多噸,注銷947個企業的種子經營許可證,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3.7億元。食藥監部門嚴厲打擊利用互聯網銷售假藥和發布虛假藥品信息行為,查處假藥大案價值近3億元。文化部門清理了237家違規網絡音樂網站、67家游戲網站,對22種侵犯知識產權的動漫產品重點查處。
強化對重點領域的監管。知識產權系統以高新技術、食品藥品制造、工業設計等領域為重點,出動執法人員15萬余次,開展跨部門、跨地區執法協作1180次。商務部門牽頭開展對非出口假劣商品專項整治,會同工商、公安、工信、廣電等部門重點打擊網絡購物以及電話電視購物領域假冒欺詐行為,督辦了淘寶網、拍拍網銷售假冒侵權商品案,收繳1.28萬件侵權假冒商品。工信部制定印發《2011年知識產權工作推進計劃》,加強對計算機預裝正版操作系統軟件監督管理,并依法核查處理違規網站262家。
加強督促檢查。國務院組織9個督查組,對18個省區市進行了督查,督促落實工作責任,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全國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采取進展通報、分類指導、個別約談等多種形式,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工作的開展。
強化刑事打擊,查辦了一批大案要案。截至4月29日,公安機關破案8810起,打掉生產窩點5463個,摧毀批發銷售犯罪團伙2041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4614人,涉案金額685662.5萬元,逮捕4205人。檢察機關共批捕案件1788起,審查起訴案件1612起,批準逮捕3152人。法院受理相關刑事案件568起,判決690起。
下一步,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大整治力度,推進專項行動向縱深發展;同時,研究建立打擊侵權假冒長效機制;6月下旬,將舉辦“中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成果展覽”,集中展示各地區、各部門專項行動的成果及長效機制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