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鮮電商妙生活、吉及鮮、呆蘿卜、我廚等紛紛被曝出經營困難,有的甚至以倒閉告終。
有數據顯示,截止12月11日,2019年生鮮電商融資事件數量為22次,同比下降38.89%。基于生鮮電商發展問題頻出,投資人也要追求回報率,生鮮電商融資環境并不樂觀。
這些生鮮電商平臺倒下的原因有哪些?
快速擴張快 同質化嚴重
據了解,諸如鮮生有請、妙生活、吉及鮮等生鮮電商出現擴張過快導致后續整體運營、產品質量、用戶體驗、售后服務等問題頻現,加上供應鏈方面也無法及時跟上,加速“倒下”。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對于生鮮電商來說,有保證的供應鏈渠道,發力高質量資源配置,才能讓消費者買到具有高性價比的商品。同時,眾多生鮮電商平臺在產品種類、服務體驗以及配送方面的特點并不突出,并且始終處于燒錢培養市場、消費習性的階段,這種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模式,無法持久延續。
生鮮保鮮難 產業鏈長損耗大
生鮮電商倒下的重要原因還在于損耗大。
莫岱青指出,雖說生鮮商品的毛利率很高,但由于產業鏈太長,包括種植、選品、包裝分揀、物流、損耗和營銷等環節,便直接導致產品的損耗大,利潤降低。因此,縮短供應鏈是其解決之道。通過縮短供應鏈,來降低損耗,節約成本,才能夠提高滲透率,從而真正獲利。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東曉騰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虎東認為,生鮮電商的保鮮問題,B端做的好,C端最后一公里做的其實有待完善。B端的基本上流通方式是倉庫到倉庫、倉庫到門店、倉庫到商超等,中間的冷藏冷凍物流車輛對于溫度等要求也比較能保證。但是C端到戶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冰袋、干冰、水等,都是需要在極短時間內送到客戶手中的,否則產品質量不能保證。C端最后一公里的成功其實就是B端后端的支撐在起作用。但是B端投入很高,基本上公司都是重資產經營,發展緩慢,在前端C端市場極為火爆的情況下,后端發展不給力,所以導致資本進入到前端,想借用“流量”撈一把,前端“燒”得很厲害,后端被“冷落”了,前后端不協調,前端發生問題,那就是“死”的問題。
物流配送跟不上市場需求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解筱文認為,生鮮物流中存在的配送超時、信息傳輸滯后、生鮮不“鮮”等較多現實問題,說明目前生鮮物流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需求,還處于粗放發展階段。
相對于傳統電商物流而言,生鮮物流的專業性相對比較突出,對整個供應鏈的生產、儲存、運輸、銷售等環境要求較高。但目前的保鮮、冷藏運輸載體及全程物流體系并不完善,不能全程很好支撐,尤其受制城市交通擁堵、臨時性限行等情況,對即時配送帶來較大考驗。生鮮物流企業相對于傳統的快遞物流企業而 言,還存在小、散、弱等現實問題,亟待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總之,這個階段是生鮮電商市場對物流業的倒逼,需要一個不斷優化完善、逐步提升的過程。
資本盲目性 資金鏈斷裂快
常溫零售產品的紅利讓投資資本艷羨,所以生鮮電商也被盲目的資本青睞,相關風險被忽視。陳虎東指出,這讓生鮮電商的經營者盲目鋪攤子,盲目用常溫產品零售電商的經營思路來經營,例如擴展流向、找下沉渠道、“送錢”注冊等,以至于資金鏈斷裂地非常快,不及時離場,后續倒下的更多。總而言之,生鮮電商其實涉及的是B、C端的融合,是不能盲目的用流量來作為主要經營的目的的。因此,生鮮電商倒閉,在情理之中。
出路在哪里?
由于自建冷鏈倉儲物流投入成本高,使用第三方物流又難以把控品質,生鮮電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處于風口浪尖,亟待解決。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未來隨著電商巨頭們紛紛以不同形式進軍社區菜市場,生鮮市場的線上滲透率將會逐步提升,其對食品安全的把控也會愈加嚴格。電商巨頭正不斷加碼冷鏈物流建設和生鮮供應鏈投資,擁有全產業鏈資源和全渠道資源的企業優勢將愈加凸顯。
曹磊指出,生鮮產品品質是其生命所在,低質產品終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而標準化帶來的價值是生鮮產品形象的統一、品牌價值的提升,既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又使價格得到保證、盈利能力增強,同時還能提升產品的溢價能力和附加價值,擴大品牌影響力,最終贏得更廣闊的市場機遇。
而展望未來,生鮮市場會呈現菜市場、超市和社區生鮮(手機APP+前置倉)等多種業態共存的局面。“菜場有時效性,部分區域超市覆蓋又不夠密集,再加上一二線城市生活節奏加快,時間和便利性成為不少上班族的優先考量因素,這使得手機買菜有著較大的用戶需求。”曹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