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的關注和責任感也是需要切切實實的回應和回報的。即使公眾保持了“零容忍”,如果缺少了監管部門的真招、實招和狠招,公眾也會因治理缺乏成效而感覺無奈、失望,進而復歸于麻木。
——劉崇順(武漢市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
食品衛生之于人體健康、生活質量的影響,盡人皆知。“病從口入”的古訓,在中國可謂流傳久遠。然而,社會愈是走向現代化,食品對于人的威脅反而日益增多,環境的傳染,誠信的缺失,對于食品衛生的危害見諸于方方面面,且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的生態,讓人防不勝防,萬般無奈。
最近,武漢市工商局披露上半年流通領域食品衛生監測結果,雖然市場上食品衛生合格率較上年有所提升,曾經發生過的米豬肉、溝兌油、吊白塊米粉之類惡性事件也未見新的報道。但仍有豆制品、名牌瓜子、蜜餞、糕點、鹵制品等類食品問題突出,這些問題食品都對人體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對流通領域食品衛生負有監管責任的工商行政部門定期對食品衛生進行質量監測,無疑十分必要。但監測的目的是治理,現在的主要問題不在于缺少發現,而在于發現之后如何有效治理。從媒體傳遞的信息看,武漢市工商部門的監測結果出來以后,“不合格食品名單已轉發至轄區工商分局進行立案處理”,至于如何處理,具體招數有哪些,消息中語焉不詳,不得而知。媒體傳遞的相關信息僅有以下內容:“工商部門希望社會各界對此保持‘零容忍’,為了800萬市民的飲食健康,只要超標就是違規,就要曝光查處。此外,工商部門還指出,超市、門店等要聽取廠家意見,聯手加強賣場衛生管理和儲存條件監控,避免食品的‘二次污染’。”這些算不算招數?即使算,因為說法過于原則,缺乏約束力,效度恐怕有限。
嚴格的食品衛生監管,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對食品經營必須設置的鐵門檻。在世界頭號發達國家美國的市場上,也時有降價處理的各種食品,筆者曾就這些降價食品的安全性請教過陪同的朋友,得到的解釋是:這些降價處理的食品完全可以放心食用,降價處理只是經營者出于促銷的考慮,并非因為食品變質或有質量問題。在美國,如果經營者出售變質或質量不合格的食品,就會受到重罰,就可能面臨傾家蕩產、身敗名裂的后果,還會從此喪失從業的資格。有如此嚴厲的監管處罰措施,哪個經營者還敢把食品衛生問題當兒戲!筆者從中悟出一點,我們的食品衛生治理雖然也用了不少招數,但缺少的就是人家的這種真招、實招、狠招。有招而不狠,只能聊勝于無,卻難以震懾經營者、震動全社會。對食品衛生責任主體的失職、違規、違法行為,如果只是曝曝光,或者雖然給予處罰卻是罰得不痛不癢,付出的代價少,獲得的利益多,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利益的權衡取舍中,責任主體不可能真正對食品衛生予以足夠的重視,其結果,食品衛生治理自然難以真正取得成效。
誠然,公眾對食品衛生的關注度和責任意識是食品衛生治理重要的社會基礎,在一定意義上,又是食品衛生治理的先決條件。然而,要公眾對食品衛生問題保持“零容忍”,也是有先決條件的,那就是與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相聯系的公眾衛生意識的增強和對生命價值體認程度的提升。
按說,公眾對于健康攸關、生命安全攸關的食品衛生理應高度關注,對于危害食品衛生的現象自然是不能容忍。問題是受支付能力的限制,囊中羞澀的消費者往往只能接受缺乏安全的廉價食品,將就不盡如人意的衛生條件,甚至容忍影響食品衛生的不義之舉,對自身健康和安全危害的防范也不得不打折扣。這無疑又會助長危害食品衛生的違法行為和不良現象,同時也加大了監管部門治理的難度。如此又會陷于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因果循環困境之中。
困境之中,監管部門的真招、實招和狠招尤為重要。有了監管部門的真招、實招和狠招,公眾就會從中受到震動、受到啟蒙、受到鼓舞。公眾的關注和責任感也是需要切切實實的回應和回報的。即使公眾保持了“零容忍”,如果缺少了監管部門的真招、實招和狠招,公眾也會因治理缺乏成效而感覺無奈、失望,進而復歸于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