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30歲的張飛翔先生去居家附近的世紀聯華福山店購物,商場促銷小姐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上海話:“先生,儂好。”日前,該商場對359名廠方促銷員全部完成了關于顧客服務的培訓,即提倡他們面對顧客的第一句話盡量說上海話。目前,此舉的出現在本市還是首家,商界人士對此還持有觀望態度,而語言學家和心理專家發表了不同的意見。
顧客聽上海話感到親切
日前,記者來到浦東世紀聯華店,看見促銷員有部分是外來人員,只能說簡單的幾句上海話。“小姐,儂好!”19歲的促銷員王美香的上海話還是有點“洋涇浜”,但她告訴記者,這里的顧客絕大多數是上海本地人和白領,說一口上海話能拉近大家的心理距離,“做生意”也方便多了。
對此,不少顧客表示聽見上海話就感到很親切和自然。外企白領張先生坦言,平時他和女朋友都很少逛南京路,因為那里的商場營業員總是用普通話打招呼,由此他們就不去了。“難道我看上去像外地人?”女朋友這樣問。
商家普通話常帶來誤會
“推廣普通話這個大方向是對的,但我們商家也有苦衷,實際操作有困難。我們是個大賣場,尤其是上海本地人較多,營業員接待顧客時說普通話,常常會造成誤會,發生一些爭執。”昨天,世紀聯華福山店人事行政部的培訓老師告訴記者,營業員應該是顧客購物的參謀,是能拉家常的人,所以營業員就應當與家人一樣說“家里話”。
商場有關負責人表示:提倡在大賣場里說“家里話”,但并不排斥說普通話,營業員要練就一套“察言觀色”的本領,當營業員第一句說出“儂好”,如果顧客沒有反應的話,再改口說“你好”為時也不晚。
語言學家此舉意識狹隘
對此,本市語言學家卻認為:該商場的做法并不適合推廣,公共場所還是應當推廣普通話。
“其實,這里存在一種狹隘的地方意識,能說一口上海話的人能夠享受到另一種的心理優勢,這恰恰違背了現代語言觀的規律。”昨天,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孫女士告訴記者,根據我國相關法規,應提倡在社會公共場所說普通話,在社會生活中普通話占有主導地位。
心理師不應抹殺個性
上海方言是否真的沒有用武之地了?國家第一批獲得職業心理師執照的竇吉表示出不同的意見,他說:“這是供與需之間的關系,不應當勉強,社會在強調共性的同時,不應當抹殺個性的東西。現代社會,商品不僅僅是質量、價格的簡單統一,它更注重軟包裝,商家使用大家都樂于接受的語言、增強親切感,這也在情理之中。譬如,港語片還是能夠吸引一大批觀眾,畢竟,商品追求本地利潤的最大化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