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走訪了南昌的沃爾瑪、洪客隆、大眾、天虹等大型購物超市,很難看到本地的炒貨品牌。就連當年名聲大噪的“順心瓜子”、“拐子瓜子”也銷聲匿跡。而一大批外省的風味炒貨卻頗受消費者青睞。如安徽的洽洽、真心、小劉、傻子,江蘇的阿里山、甘肅的正林、上海的天喔等。種類除了主打的瓜子外,口感更好、利潤更大的松子、榛子、粟子、杏仁、開心果等系列更是風頭正勁。
正在選購炒貨的市民陳女士表示,外地炒貨包裝精美,干凈整潔,看著就覺得比較衛生。相對于散裝的本地炒貨,口感單一、品種陳舊,既沒有名氣,又沒有品牌,吃著也讓人不放心。
“現在的炒貨零食五花八門,本地炒貨沒有競爭力,自然就慢慢地被淘汰了。”大眾購物超市堅果銷售區的一位導購員告訴記者。
衛生堪憂砸了招牌
梁老板是京東梁萬村人,在南昌做了近20年的炒貨生意。他告訴記者,十多二十年前,現在高新開發區內的梁萬村與何新村,因與市區毗鄰,交通便利,靠加工炒貨迅速崛起。其鼎盛期,全村兩三千人,竟有超過80%的人從事瓜子、花生、蠶豆、核桃等炒貨的加工、運輸及原材料批發業,大大小小的炒貨廠超過50家。
梁老板說,當時一家二三十人規模的小炒貨廠年產量高的竟達100萬公斤以上。1996年,梁萬村附近幾個村莊的炒貨產銷量接近3000萬公斤。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期,梁萬村炒貨業因周邊環境污染嚴重,加工農戶只追求眼前利益,不注重產品的包裝和食品衛生安全,未能形成品牌式的規模經營,在市區已不能立足。現在的年銷售量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南昌炒貨本來是塊很好的金字招牌,可惜讓自己人砸了。” 回憶起當年的輝煌,梁老板雖然滿臉自豪,但也掩飾不住對未來的迷茫。
業內期待重振雄風
青山湖區南鎮村的徐老板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經營炒貨。他告訴記者,每年五六月分,梁萬、何新、南鎮等地的村民便遠赴新疆和甘肅等地采購瓜子、花生等炒貨,利用價格和信息優勢,到了八九月份再集中用火車運至南昌。經過粗加工后,剛入冬就開始分銷到各大經銷商手中,以備市民購買。由此,使得京東、昌東轄區內的炒貨市場紅紅火火。
而今的徐老板雖然已經轉行做了房地產開發項目,但對當年自己挖掘“第一桶金”的炒貨業仍然念念不忘。他認為,南昌炒貨業之所以走上窮途末路,關鍵在于沒有形成品牌。南昌炒貨業要想重振雄風,必須做大做足做強自己的品牌。
政府聲音
市場競爭優勝劣汰
南昌市經貿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南昌炒貨業由繁榮走向衰敗,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是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該負責人表示,溫州當年的發展模式也是從家庭式作坊起家,比如現在的打火機組裝、鞋帽、掛飾精品等,但溫州人在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并沒有小富即安,而是不斷更新設備,敢于打擊假貨,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贏取長遠價值。
相比之下,南昌梁萬、何新等地的一些炒貨老板,為了眼前利益,不注重產品質量,不注重食品衛生安全。即便在媒體曝光和工商職能部門查處后,仍舊散沙一盤,沒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支持產品的發展,因此,也就逐漸失去了市場。“連本地都站不穩,哪還能走出去?”這位負責人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所在。
■專家觀點
好酒也要勤吆喝
江西師范大學蕭華忠教授認為,色澤鮮亮、氣味誘人、口感酥脆的炒貨已經成為時下休閑娛樂、旅行聚會中不可或缺的精美小食品。這些年,南昌炒貨市場的發展充滿了曲折和坎坷。其中,既有成功者的燦爛笑容;也有創業者的艱辛。
蕭教授表示,對于消費者而言,不會在意市場格局的變化,他們關注的是產品的質量、價格和安全,他們歡迎產品的競爭和產品更新。好酒也要勤吆喝,對于處在困境中的南昌炒貨企業不能再自砸招牌,必須盡快調整思路,創立消費者信任的、耳熟能詳的炒貨品牌,爭取早日走出死胡同,走向全國。
■記者手記
記得十幾年前,外地在昌讀書的同學,過節回家的時候都以買到十來斤的南昌炒瓜子回家而高興。價錢不高,但那個香和味,確實讓人過口難忘。而今,曾受到歡迎南昌炒貨早已淡出了消費者的視野,幾乎只能成為偏遠農村小孩子口中不入流的零食。
筆者不否認南昌炒貨產業層次確實還比較低,低價無序競爭也依然是不少南昌炒貨產品的基本策略,但這并不意味著南昌炒貨業就已經觸及到了行業發展的天花板。炒貨屬于快速消費品,行業的成長也快,衰退也快。歸根到底,只要產品有市場,有市場競爭力,有質量安全保證,產業層次的高低,不應當成為主要問題,產業也必將迎來新的春天。